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與德州農工大學野生動物及人類系博士生合作,依黑面琵鷺外型分為四個年齡層:
類別
 年齡區分
第一類
 10歲以上
第二類
 5歲以上
第三類
 2至5歲
第四類
 1至2歲
資料來源:七股‧琵鷺‧鄉土情 / 黑面琵鷺保育協會
本島南部二月的氣候已經逐漸暖和, 這個時候黑面琵鷺的成鳥在頸部及頭頂後開始換上了金黃色的羽毛,牠們的外型和剛到台灣渡冬的初期,有了明顯的不同,這種長有金黃色的羽毛外型,就被稱作夏羽,也有人稱牠叫做繁殖羽。

臉 眼睛周圍、額頭、面部均為黑色。
嘴巴 黑色,幼鳥顏色稍淺,末端寬而扁像湯匙 (或琵琶)。
雄鳥長約19~21公分,雌鳥17~18公分。
羽毛 白色為主,展翼寬度約130~142公分。
每年一月底至三月間,成鳥的頭部和胸前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身高全長 (從嘴尖到尾巴末端的長度) 站立高度
74~85公分 50~60公分
腳 黑色、四趾(半蹼),長約 25~30公分。
體重  1460~2050公克

參考資料:http://preserve.coa.gov.tw/topic/spoonbill/file.htm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WDP Group 4 Presentation 1




Penguin

Their habitat and body structure


Habitat

In water







On land










    Penguins.....






  • Heavier Skeletons than other Birds



  • Waterproof Feathers



  • Specialized glands that extract and excrete excess salt






Body Structure









This is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Emperor penguin.




The scientific name for the Emperor Penguin is Aptenodytes forsteri.




A young emperor losing his down feathers in spring. In about a week, he will take to the ocean and won't come back for a few years. After they loose their down feathers, their collar has got only a black and white color. After a year, it turns yellow and goes to darker orange as the penguin ages.



(The young Emperor penguin losing
its feathers.)












鳥類介紹




鉛色水鶇



在外型特徵上,雄鳥與雌鳥不同,雄鳥的身上以鉛灰色為主,尾部的羽毛為栗紅色,而雌鳥整體則以灰色為主,但是尾巴基部的上下覆羽為白色。體型上,與我們看到的麻雀差不多。一輩子都在溪澗附近生活,不論求偶、築巢、成長、覓食等等。 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幾乎都有牠們的蹤跡。 由於牠們領域性很強,所以每隔一小段一小段的距離,會有不同的個體出現,春夏季的繁殖期則常有機會看到雄鳥追逐入侵的小鳥,有時雌鳥也會加入驅趕的行列。築巢的地點,很多是在溪旁崩壁的石頭間隙中,巢材則以溫暖透氣的苔癬為襯裡,間或有獸毛及人工塑膠繩,外部是枯枝、枯草莖架構,小鳥的數量2-4隻。 親鳥多以石頭及葉面上的昆蟲幼蟲、空中的飛蟲為食,有時也會吃點植物性漿果。







2007年9月23日 星期日

鳥類部位翻譯

flank:側翼
vent:排氣孔
rump:臀部
scapulars:肩胛骨
mantle:大腦
nape:頸背
在上屆台灣數鳥的調查中,在回報的160種鳥類中,有幾種由於棲息地的被破壞或是由於人們的過度捕獵,造成族群數目的減少,將要瀕臨絕種,要是不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育與維護,它們即將消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以下便是這些鳥類的基本介紹,希望您多認識牠。
面臨滅種狀態的代號說明:
[極危] : 極度危險
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可能於數年內全數滅絕。
[危] : 危險
面臨某種生存危機,尚不至於全數滅絕。但是要是生存的環境持續地被破壞,外來物種不斷威脅其生存,在不久地將來亦會全數滅絕。
 
黑面琵鷺 [極危] 俗名:獵飛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學名:Platalea minor 繁殖於亞洲東部,每年冬天由北朝鮮南經中國遷至東南亞、台灣、菲律賓、香港等處越冬。在台灣約於十月可見其蹤,四、五月亦有時可見。在台灣的七股、曾文溪口、宜蘭、關渡、大肚溪口,都可以看見。目前全世界約有2∕3族群數的黑面琵鷺以台灣作為遷徙中繼站。群體覓食,以河口淺灘、溼地、廢棄魚塭中的魚類為食。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鳥類的介紹


名稱;蜂鳥



生態環境蜂鳥居住的範圍十分廣闊,從高達4,000米的安第斯山地直到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有的蜂鳥生活在乾旱的灌木叢林,也有蜂鳥生活在潮濕的沼澤地
分佈地域蜂鳥在美洲有發現,從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到火地島,包括西印度群島。黑頦北蜂鳥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西部最常見的種類。只有紅喉北蜂鳥在北美洲東部繁衍,但是其他種類的蜂鳥的個別成員("accidentals" in birding jargon)也可以在北美洲東部看到,有時是來自古巴或巴哈馬生理特徵形態特徵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群島的游民。在東南亞也有蜂鳥的蹤跡。
重量.長度; 重量不到十四分之一英兩,由喙尖到尾端全長僅二吋半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鳥類介紹


藍腹鷴 [危]
俗名 : 紅腳仔.華雞
英名:Swinhoes's Blue Pheasant
學名:Lophura swinhoii 生長在台灣山區海拔 300 ~ 2200 公尺,原始闊葉林及混雜林底層的藍腹鷴,是「紅皮書」所列的極端稀少鳥類,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通常於晨昏出沒於林終小徑,夜棲於樹幹之上,以植物果實、昆蟲、蚯蚓為主食。雄鳥的體色為泛著金屬光澤的藍色,雌鳥則為淡紅棕色。由於棲息地的減少與過度捕獵,造成數量銳減。雖然政府已明令禁獵,然而山區中的公路、果園、農場持續開發,還是直接地威脅他們的生存。若能對其棲息地加以規劃與保留,應有助於藍賦鷴種族生命的延續。

鳥類介紹-白頭翁


白頭翁(Pycnonotus sinensis)
鵯科(Pycnonotidae)
特徵:頭上至後頸黑色,後頭有塊大白斑,眼後方有一白斑,上胸及體側淡褐色,腹面白色,背部橄欖綠色。身長約18公分。
聲音: 鳴聲嘹亮富變化似「巧克力、巧克力」之聲。
生態:分布局限於台灣西部,由東北部之宜蘭、北部至南部的楓港為止。出現於平地至中海拔中層樹林地帶之普遍留鳥,適應力強,對人為破壞過的區域亦能生存的很好,為號稱都市三俠的麻雀、白頭翁、綠繡眼之一。性喧鬧、好動,叫聲宏亮。主要以漿果為食,也攝取少量昆蟲。
繁殖 :繁殖季3~8月,每窩生3~4個蛋,卵呈白色密佈棕褐色斑點。